美军空袭伊朗核设施,特朗普言过其实
文︱陆弃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在其社交平台“真实社交”上大肆宣称,美军已“完全摧毁”伊朗境内三处核设施,称这些核设施已被“彻底清除”,如果伊朗想重建,必须重新选址,恢复将耗费数年时间。然而,事实却远比这番言论惨烈得多。美国官方内部流出的机密情报显示,美军6月对伊朗福尔道、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的空袭,实际效果远不及特朗普所言,只有一处核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另外两处几乎未受重大损伤,伊朗有能力在数月内恢复铀浓缩能力。
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6月21日,特朗普宣布美军对这三处核设施实施空袭,并宣称“彻底清除”目标。然而,不到三天后的6月24日,美国国防部下属机构发布的机密初步评估报告便揭露了事实真相:美军空袭并未实现根本性打击,仅仅延缓了伊朗核项目几个月的进程。对此,特朗普立即在社交媒体上怒斥该报道为“假新闻”,试图掩盖现实。
到了7月中旬,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伊朗只有一处核设施被“严重摧毁”,另外两处设施损坏有限,几乎可在数月内恢复。这一切都表明特朗普“完全摧毁”的言辞不过是政治宣传的花招,美军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远没有达到所谓的“全胜”。
为何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如此执着于夸大军事成果?背后目的明显:借助制造“强硬总统”形象转移国内视线,掩盖执政期内的内政失败和经济困境。以军事行动炒作成就,成为特朗普政治资本的惯用套路。
然而,这次事件也暴露出美军在执行力与情报评估上的严重缺陷。空袭的目标选择与实际破坏效果出现巨大反差,显示美军在侦察、情报收集及协调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未能精准打击伊朗关键核设施。此外,美国政军之间对行动效果的分歧,更暴露了内部信息不透明和政治人物为私利粉饰事实的弊端,严重损害国家安全决策的公信力。
伊朗方面则展现了惊人的战略耐心和恢复能力。伊朗核设施依托地下深藏、多层防护结构,具备极高隐蔽性和抗打击能力,令美军多次空袭收效甚微。同时,伊朗积极展开外交与舆论反击,巩固国内支持,加快核能力恢复进度,彰显出强大的战略韧性。
这场围绕“摧毁伊朗核设施”的舆论战,实质上是大国博弈的缩影。美国试图通过军事行动塑造强硬姿态遏制伊朗核发展,而伊朗则以坚韧不拔回应挑战,彰显生存与反制能力。双方的夸张宣传非但无助于解决核问题,反而使中东地区紧张局势持续升级。
当前形势表明,特朗普的“完全摧毁”不过是政治秀的外衣,掩盖的是美军对伊朗核项目有限且难以奏效的打击。中东局势错综复杂,军事手段难以根本改变局面。若美国执意继续借虚假宣传蒙蔽视听,拒绝务实外交,中东火药桶只会愈烧愈旺,冲突与危机将一触即发。
全球关注中东的人士应警惕政治宣传带来的误导,保持清醒理智。真实的和平稳定,唯有建立在负责任和务实的政治领导上,而非一味炒作“战争英雄”的虚假战果。特朗普的“战绩”终将被时间证明不过昙花一现,唯有理性应对,才能避免深陷持续动荡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