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来晚了,冯德莱恩刚到北京,特朗普直接敲定对欧关税
冯德莱恩这次访华,局面尴尬得很。
刚在日本和人家谈完“抱团挖稀土”,想多攒几个谈判筹码,结果鞋还没在北京站稳,特朗普的关税大招就砸了过来。
本来想着和中国谈判能稳住欧盟局面,特朗普突然放话,愿意对欧盟关税降到15%,但条件是必须完全开放市场。谁都明白,这一刀正好砍在了欧盟的命门。
欧洲长久以来信奉“战略自主”,仿佛自己能不偏不倚、运筹帷幄,但每次遇到点真麻烦,“自主”的外衣都被扯得粉碎,露出脆弱的骨架。所谓“自主”,其实就像沙画,看着精致,一碰风就没了。
根子在哪?说白了,欧洲这些年最擅长的就是内耗。防务基金口号喊得响亮,各国算盘打得精细,谁也不肯吃亏。德国人嫌烧钱,法国人嘴上积极,意大利干脆装傻。方向没统一,哪来的凝聚力?连自己人都劝不动,还希望能扳动美中博弈的天平,怎么可能?
再往深里看,欧洲走不出的困局,是几十年养成的依赖病。高端制造不能离开美国市场,北约这个军事保护伞更是主动送上脖子。美国卫星掌控着八成军事通信,弹药生产还得等美国点头,所谓安全自主,听着都让人想笑。
碰到美国叫板,欧洲习惯了自说自话。嘴里喊着“去风险”,又怕影响和中国的生意;一边装作疏远,一边又悄悄不肯脱钩。左摇右摆,其结果是两头不讨好,“独立”梦想成了笑话。
原本欧盟以为能多压中国一头,没想到被特朗普截了胡。这场“低关税换完全开放市场”的买卖,看起来“让利”,其实是让欧洲心惊肉跳:一旦点头,经贸规则美国说了算,主动权直接上交。
谁受伤?德国汽车、法国奢侈品、意大利机械——全是欧洲拿得出手的家底。慕尼黑工程师还在算损失,巴黎时尚巨头已经跌惨。市值一夜蒸发百亿,恐慌席卷欧洲大陆。美国想让欧洲表态,现在就选边;继续左右逢源,只能死得更快。
美国这次的算盘算得绝:顺手用经济杠杆敲打欧洲,不只是割肉,更是警告。华盛顿明白,欧洲经济下行太快,外部市场成了救命稻草。中国市场,谁都不敢轻易放弃。
冯德莱恩想靠日本备好稀土、在中国要更多好处,结果刚开口,华盛顿冷笑着拿出“条件式恩惠”:要想降关税,得先把市场彻底奉献出来。当个顺服的伙伴,别想着玩两面。
中方的反应全程低调冷静,既不急着反击,也没借机压价,更没有高调拉欧洲站队。反倒让一片混乱的欧洲企业多了点清醒——美国这边是刀,能源、供应链本土也是乱,中国市场反而稳稳开放,有生意就欢迎,规矩能讲清楚。
新闻稿字斟句酌、行程一再压缩,就是再明白不过的信号:谈合作可以,平等、互利才行。想趁乱多要,中国这次完全不配合。
但美国“关税大锤”下的欧盟,路已经越来越窄了。选美国吧,市场和利润缩水;偏中国吧,政治压力又巨大。结果呢?大批精密制造、高级品牌悄悄把订单和工厂转向中国。现实打脸:不是你“去风险”的,偏偏成了你新的“避风港”。
德国医疗器械订单暴涨,法国高端时尚进出口逆势上扬。欧洲人越折腾,美中局势越乱,资本的选择却很简单——哪里市场稳、供应链顺,哪边就是最有前景的生路。
这场突如其来的“忠诚度测试”,代价不仅仅是市值跳水。更大的损失,是欧洲战略话语权的流失、产业根基的动摇,甚至是身份认知上的迷失。等到自认为能游刃有余的欧洲,被美国一顿敲打、被中国客气回绝,才发现自己原来连底牌都没攥住。
当经济牌握在别人手里,“战略自主”就成了空话,防务、经济、产业链全都系在外人身上,选择已不再掌握。
这波危机加速了产业链东移,欧洲的无力挣扎成了这场大迁徙的催化剂。到头来,冯德莱恩能不能带回成果,根本和中国没关系,而是她自己得想明白一个问题——想有位置,就别指望谁让出来,得靠真本事拿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