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选秀大会:被弃权的那8支球队和中国篮球的众生相

每年夏天,CBA选秀大会如期而至。原本应该是中国篮球希望的灯塔,最后却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集体照,照出的是希望、失望,甚至是无奈。今年2025年CBA选秀也如此,首轮仅16人被选中,次轮缩水到只剩5人。剩下的8支球队则以沉默的方式,表达了对选秀制度的看法——弃权,这俨然成了CBA的一种“新潮流”。

让我们先看看这个“含金量不足”的名单。状元杨曦皓,来自清华大学,该校在国内可谓学霸制造机,篮球上也不甘后人。他以状元身份,被福建男篮选中。而榜眼则是太原理工大学的杜智博,被四川男篮带走。这也许让清华、太理的校友们颇感欣慰,母校的篮球不再只负责操场最右侧的外线投篮,而是真刀真枪杀进了CBA。可再往下看,NBL、CUBA等联赛甚至三人篮球俱乐部里的年轻人,也纷纷上榜。姑且不论这些球员的未来是否星光熠熠,至少这一刻,他们沐浴在镁光灯下,成为小众世界里的焦点。

但光鲜的名单外,那8支弃权球队才是最大的焦点。深圳、山东、北控、广东、新疆、辽宁、北京、广厦——这八位“老炮”,为何齐刷刷按下保留键?是看不上这些年轻学生军,还是根本不把CBA选秀当回事?就像一场华丽的宴会,席上主菜尚未端上,宾客们却已举杯而立,作壁上观,令人生疑。

其实,CBA的选秀常年面临“三不问题”——不全、不新、不强。所谓“不全”,是指参选球员来源单一,基本以大学、NBL为主,鲜见心仪的天才少年甚至旅外球员;“不新”,则在于球员的水平和打法与职业联赛有明显脱节;“不强”,更是老生常谈,优秀苗子大都被预定,剩下的基本成了“我要努力抓住CBA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姿态。难怪俱乐部们冷眼旁观,倒像是在一场“必答题”面前写下“下次再说”。

要知道,在NBA的选秀即便只是二轮末位新秀,也有球队愿意冒险押宝,但中国球队却多了一份审慎甚至消极。这里有历史惯性的原因,也有联赛管理的不尽人意。弃权背后,是对现行青训体系的不信任。与其冒着选个鸡肋球员的风险为凑数,不如省下一笔签约和合同,放低投入。这不是球队不负责任,而是中国篮球转型道路上的小小“尴尬”。

再来看选秀人才的成色。有大学头牌学霸,也有NBL草根,还有三人篮球小将,甚至还有港澳台球员的身影。看起来“多元融合”,实际上更像是把“能打的都拉来试试看”。你以为CBA是精英联盟,其实它早已变成了众生皆有一席之地的“联合实验室”。是社会进步的信号,还是资源稀缺下的无奈选择?招式变化背后,也许正是中国篮球人才断档的真实写照。

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这种局面延续——每年选秀依旧,弃权球队越来越多,CBA是否该向自身训练营投入更多,或者开放更自由的球员流动?如果继续以“大海捞针”的方式期待奇迹,恐怕下一次选秀名单,空白会更多。这是递进的荒诞,也是现实。无论如何,CBA无法靠选秀填补内部青训的断层。适龄球员总是有限,在当前青少年篮球参与度还远不如足球和乒乓球的大环境下,商业联赛要实现“人才自由”,目前看来,还只是幻想。

有人说,选秀大会像一场“秀”,场面虽小,舞台却真实。这里没有总经理们在电话前手心出汗,也没有电视镜头锁定某一“泪腺炸裂”的新星。更多的是安静的报名者,仓促走上讲台的身影,以及赛后无声的落座。幸好这群年轻人依然愿意为梦想而来——如果他们不来,那8支弃权的球队才真正无话可说了。

最终,选秀不仅检验中国篮球的“存量”,更折射着“增量”的希望与焦虑。我们在现场收获了一叠签约合同和一箩筐暗流涌动的现实。如果有朝一日,CBA能让每一位新秀都期待舞台,球队都争先恐后喊出“我要选人”,那才真是中国篮球崛起的起点。但目前,弃权就是最大的现实。至于未来如何,且留给时间和下一个“选秀夜”,再慢慢揭开谜底吧。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