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真实社交”投下一枚炸弹:自8月1日起,美国将对所有印度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并追加一项未公开额度的“惩罚性费用”。 他直指印度“关税过高”“非关税壁垒繁重”,更将印度购买俄罗斯能源和武器列为“不可接受的行为”。 这份最后通牒,让印度从“印太战略伙伴”瞬间沦为美国关税名单上的头号靶子。

印度商务部紧急回应“正在评估影响”,但数据已揭示残酷现实:2024年印度对美贸易顺差高达458亿美元,出口额874亿,进口仅418亿。 美国财长贝森特轻描淡写称“美印贸易量小”,而特朗普却因逆差暴怒挥动关税大棒。 这种矛盾撕开了美国的真实意图,印度不过是谈判筹码,而非平等伙伴。

这场冲突酝酿已久。 2025年4月,美印启动第五轮关税谈判,印度代表团多次释放乐观信号,称愿削减汽车关税、采购美国油气。 莫迪政府甚至献上“最高礼遇”:总理亲自接待美贸易代表,承诺2030年双边贸易冲5000亿美元。 但7月29日谈判彻底破裂,核心矛盾浮出水面:美国要求印度开放农产品市场,而印度将农业视为禁区,小麦关税超50%,乳制品近100%。

白宫声明给印度贴上“三宗罪”标签:全球最高关税、繁琐非关税壁垒、支持俄罗斯战争机器。 尤其最后一项直戳印度命门,2024年印度36%武器购自俄罗斯,32%石油依赖俄供应,甚至推动本币结算绕过美元。 这种“战略自主”触怒美国,25%关税因此远超越南(20%)、日韩(15%)。

经济冲击立即显现。 印度对美出口的电子产品(144亿美元)、纺织品(57.6亿)、珠宝(45亿)首当其冲。 印度出口组织联合会警告,25%关税将导致年损失70亿美元,GDP增速或降0.5%。 更严峻的是外资撤离:2023年印度外资流入暴跌99%,苹果暂停班加罗尔工厂建设,塔塔集团转投越南设厂。

美国的“区别对待”凸显战略轻视。 欧盟以7500亿美元能源采购换15%税率,韩国用3500亿投资买到“平安符”。 唯独印度在献上大礼后反遭羞辱。 特朗普的算计很直接:印度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脆弱,既需要美国技术,又不敢放弃俄罗斯廉价能源,这种软弱助长了美国的施压气焰。

莫迪陷入两难。 2024年大选后,其所属的人民党失去议会多数席位,农业开放将引爆全印农民协会抗议。 此前美国副总统万斯访印时,农民已高举“反对卖国条约”标语示威。 印度商务部试图“以时间换空间”,争取8月中旬重启谈判,但特朗普明确拒绝延期:“8月1日就是最后期限”。

关税生效当日,印度卢比汇率跌至五个月新低,股市单日暴跌3.8%。 美国国内同样承压:加州政府联合小企业起诉联邦,商会警告关税推高物价,每户家庭年损失或达2400美元。 这场博弈没有赢家,但印度的“大国梦”已裂开第一道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