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小贷融资获批!字节京东ABS落地,消费金融回暖?
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近期出现新动向。
7月份,京东和抖音旗下小贷公司接连获得大额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资格,京东获批99亿元,抖音旗下中融小贷更是拿下180亿元额度。
值得注意的是,度小满金融的申请从提交到获批仅用6天时间,审批速度之快令人意外。
这些变化背后是监管政策的调整。
去年实施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小贷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的规模不得超过净资产的4倍。
监管机构在审批过程中重点关注两个核心问题:贷款是否真实发放,以及综合年化利率是否超过36%红线。
资金流向显示出明确的政策导向。
美团获批的90亿元融资明确用于"美满生意"项目,京东的资金将主要投入供应链金融领域。抖音的融资则优先支持"抖音月付"业务。这种定向投放的特点明显,反映出监管部门希望资金能够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和消费领域。
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头部平台凭借规模优势获得大额融资,中小机构则面临较大压力。数据显示,去年主要互联网平台的消费贷坏账率控制在3%以下,而中小机构普遍超过8%,这种风险差异直接影响监管审批倾向。
审批效率提升并非放松监管的信号。据了解,近期仍有十几单申请因底层资产问题被否决。金融监管部门在清理积压项目的同时,依然保持严格的审核标准。特别是对利率超过24%的贷款资产,审查尤为严格。
这种政策调整对普通消费者会产生实际影响。由于资金被定向投放到手机、家电等实体消费领域,纯粹的现金贷业务仍受限制。消费者在享受更便利的消费金融服务时,仍需注意借贷成本和还款能力。
从市场反应来看,这次政策调整被视为对合规经营的头部平台的精准支持。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严格监管后,消费金融行业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监管红线依然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