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战役,船老大贪生怕死,故意将船只搁浅,葬送叶飞最后希望
说句直白的,要不要打金门,当时内部也是吵得沸沸扬扬。有人觉得:敌军已经快成了惊弓之鸟,乘胜追击,再不下手就晚了!可另一拨人冷静得像冰箱,他们反问:福建刚解放,民心还没归拢,草率出兵吃大亏,你考虑过吗?双方各有理,说到底,无非争在“时机”二字。可是命运不会等人考虑全面,最终“先上船再说”,运气和时势就像海上的风,一吹就变。这场渡海作战,怎么看都像是一场“尚未准备好的冒险”,可冒险里最吸引人的,是那些被埋藏的转折和意外。船、潮水、船老大,不起眼的小细节,最后全成了压倒天平的关键。
讲到这里,很多人会问,福建人家靠海吃饭,会没船?说得没错,可你可能不知道,汤恩伯败退前,把能找的民船几乎全收走焚毁,就怕解放军有朝“来抓我个回马枪”。官方征船,一夜打回解放前。地方刚解放,民心真没拢住:你让渔民帮着打仗,今儿是解放军,明儿换个旗,不还是百姓买单?所以,拉船老大上船,需要软硬兼施,饭要请好,钱要给足,还得不断做思想工作。但终究是人心隔肚皮,有几个人能像渡江战役那些大佬一样豁得出去?渔民“不出力”也不全怪他们,谁家不是想着保命保家?而部队内部,同样有各种声音,有坚持进攻,有主张撤退,大家想法不同,但目的都一样:少死点人,多赢点仗。但是,站在岸上的百姓,可能想的只是:啥时候才能安生过日子?
时间慢慢流逝,仿佛海面上起了雾。战役刚一开始,爆炸把岛上人都炸醒,情势显得气势如虹。三个团抢滩上岸,短暂占得先机。可等第二梯队要跟上时,问题来了:潮水落了,300条船统统搁浅在滩头。谁都知道,夜晚登陆抢时间,可现在原地“展览”,等敌人飞机找上门。希望像气球一样慢慢漏气。等到敌机来了一波轰炸,300船全毁,船老大死伤不少。第一梯队陷入孤立无援,守军在坦克火力掩护下反扑。到下午,敌人的增援部队已靠近,岛上形势急转直下,生死未卜。部队弹药所剩无几,司令员焦灼在岸边,想支援却“一条船都找不到”。有的人提议,不如冒险救出已经登陆的兄弟们,能救一个是一个,还有人坚决要增援,坚持“机会总是存在的”。意见不合,光靠想象真扛不住前线的残酷。有的指挥员不断请示上级,事事举棋不定。兵力虽多,运不上岛,一切成空。局势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每一秒都是一场豪赌。
正当一切看似无解时,突然来了转机。一天清晨,厦门方向真的驶来了一条机动船和几条帆船。大家眼看救援希望复燃,对面战友也士气大振。一时间,气氛像绳子两头紧绷,所有眼光锁定这场“最后一搏”。可是,与希望一起到来的,还有更大矛盾:支援部队虽勇,岛上已是“弹尽粮绝”,人数连一个团都不到。敌人则已陆续增援,兵力硬生生多了两三个军,胡琏亲自上岛,地形又熟,火力还强,局势彻底反转。最关键的是,这支“救火队”刚一靠岸,却因指挥船被移用、机动力缺失,陷入“有劲使不上”的尴尬。福建舰队的船老大之前配合度本就低,有的甚至直接开船搁浅,想保命不想冒险。指挥员朱云谦,看着这“临门一脚”的船竟然自我“反水”,气得拔枪都想当场解决,不料被部下劝下才作罢。这一幕,像极了牌桌上最后一张牌还没翻,结果对手献上诈胡。每个人都盼奇迹,但天公不作美,人心各自为战。前文一桩桩细节:船老大顾命、指挥调度混乱、潮汐不可抗,一下全爆发。仗打到这里,大家终于明白,战争从来不是舞台剧,节奏错一下,就满盘皆输。
终于,岛上浴血苦战的部队顶不住了。胡琏旗下的19军也渡海抵达,守军兵力从两个团扩展到三个整编军。此时,登岛部队拼死固守古宁头石房,人数加起来还不过几百,孤岛如同埋在沙滩的孤石,再毫无希望援军。岸上的部队急得团团转,却依旧没船,想救也救不了。再努力调派,找到的船又搁浅或船老大为保命搞破坏——有心无力。争议越来越大,有的高层继续主张拼到最后一兵一卒,有的则觉得应当趁还能撤退赶紧救人。“增援还是撤退”的拉锯,和早先“打还是不打”的争论一样,折射出战争里理想与现实的纠缠。表面似乎已经平静,许多当年参与过金门攻坚的人后来也承认,彼时场面已无力回天,唯一悬念是“能不能多活下来几个”?可越到这时候,越有更多杂音,一句“只要还有希望就继续增援”既像鼓舞,又像沉重谶语。将士苦战两天三夜,最终9000余人,大部战死,其余被俘,三个团就这样从历史上消失。这还不是战争里“最惨”的部分,最让人唏嘘的是,死伤背后其实隐藏了多少本不该发生的错失与错判。
说到这里,有些人总爱夸金门岛当年国军战术高超,后勤配合天衣无缝,搞得好像一切都“命中注定”。按这思路,难道解放军就不该冒险尝试一把?船没找到是老天问题,船老大不肯拼命算渔民问题,最后连岛上士兵没人归责。到底是哪个环节真正出了大问题?有些人都快成历史后座英雄了,事后“甩锅”一套套,见谁说谁有道理。可是,如果真的能那么早看到今天的结局,谁不想多救几个兄弟?难道我们现在该夸队伍太有责任感、指挥太有铁血风范、筹备太接地气?其实那种“事后诸葛亮”式的总结,只是让人更加五味杂陈。战争,从来不是图纸画靶子,少一点经验教训,就是多一份牺牲。
你觉得那场金门战役,究竟是谁该为失利负责?是负责决策的指挥员“过于理想”,还是军需后勤“准备不周”,又或者说是普通船老大的“顾命保家”情有可原?一场溃败里,难道真只有教训,没有别的?如果再给一次机会,要是你站在指挥所前,你会选“救人”还是“拼死进攻”?说出来,不同想法欢迎在评论区扯起来——到底是该冒险,还是该保命?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