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标题与作者信息

标题应简明扼要,通常不超过20字,居中并使用加粗字体。副标题可另起一行,字号略小于主标题。作者姓名置于标题下方,多作者时按贡献排序,单位信息需标注清楚,包括院系和学校名称(或研究机构),不同单位用上标数字区分。

2.摘要与关键词

关键词:数据分析;实验设计;模型验证

3.正文结构

(1)引言

(2)文献综述

按时间或主题梳理已有研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引用文献需标注序号(如[1]),并与文末参考文献对应。

(3)研究方法

详细描述实验设计、数据来源或理论模型,确保可重复性。使用小标题(如“2.1实验设备”)分节叙述。

(4)结果与分析

用文字结合图表呈现数据。表格采用三线表,图序和图题置于下方。例如:

表1实验数据对比

(5)讨论

解释结果的意义,与前人研究对比,指出局限性。避免夸大结论。

4.参考文献

按国标GB/T7714或学科通用格式(如APA、MLA)规范标注。常见示例:

-期刊:[1]作者.题名[J].期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书籍:[2]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5.图表与公式

(1)图表

分辨率不低于300dpi,字体与正文一致。折线图建议用实心标记,避免花哨配色。

(2)公式

居中排列,序号右对齐。例如:

_E=mc²_ (1)

6.页眉页脚与页码

页眉可包含论文标题或缩写,页脚插入页码。正文从第1页开始,摘要和目录用罗马数字编号(如i、ii)。

7.字体与行距

中文推荐宋体或黑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正文小四号字,标题可加粗(如一级标题三号字)。行距1.25-1.5倍,段前段后间距0.5行。

8.常见错误与修正

-错别字:使用拼写检查工具,人工复核专业术语。

-标点混乱:中文用全角符号(,。);英文用半角(,.)。

-引用遗漏:确保所有引用均在参考文献列出。

9.打印与提交

纸质版建议使用70g以上A4纸单面打印,电子版保存为PDF格式以避免格式错乱。

通过以上步骤系统调整,可显著提升论文的规范性与美观度。建议初稿完成后预留2-3天专门检查格式细节,必要时借助同行反馈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