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尼拉大概做梦也想不到,他们精心布置在仁爱礁的破船,最终反而帮了中方大忙。这艘旧军舰,当初被寄予厚望,想借此长期“占位”,如今却成了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律宾这步棋的短视和荒谬。

1999年5月9日,在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国际目光转移之时,菲律宾海军“马德雷山号”登陆舰以“船底漏水”为由,诡异地搁浅在了仁爱礁西北侧。

这艘老旧的二战时期军舰,从那一刻起,就成了菲律宾意图“实际控制”仁爱礁的跳板。他们持续向其补给,企图通过长期驻留,以此作为与中国谈判的筹码。

然而,二十多年过去,当初的“妙棋”不仅没能如愿,反而阴差阳错地为中国提供了强化仁爱礁海域管控的绝佳机会。

占位?我看是靶心

菲律宾对“马德雷山号”的补给行动从未停止,甚至在近期,比如今年3月,他们还试图运送水泥、钢筋等建筑物资,明显是要永久加固这艘破船。

中国海警对此当然是依法拦截,使用高压水炮等方式。每一次这样的拦截,都为中方加强仁爱礁海域的常态化、高频次巡逻提供了正当理由。

随着时间推移,仁爱礁海域的实际掌控局面,正朝着菲律宾完全没想到的方向发展。中方舰船对该区域的巡视频率和力度都在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在南沙其他岛礁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强大的“钢铁堡垒”。这些设施,比如雷达,使“马德雷山号”从一个所谓的“前哨”,变成了被严密监控的孤立“靶心”。

军事上的被动,仅仅是菲律宾战略困境的表面现象。深层看,他们的法理和外交基础更是彻底崩塌。

作秀?反倒孤立自己

菲律宾在2016年曾耗费数千万美元推动南海仲裁案,妄图通过法律途径坐实其主张。然而,中国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98条,坚持不参与、不接受,仲裁结果根本不具执行力。

从历史来看,1898年《美西和平条约》等国际条约划定的菲律宾领土范围,从未包括南沙群岛及仁爱礁。他们的主张,从根上就站不住脚。

菲律宾士兵甚至会在舰上焚烧垃圾制造浓烟,企图营造“人道主义危机”的假象,博取国际同情,并向美国求援,扮演“受害者”。

可笑的是,作为菲律宾盟友的美国,其支持也多是口头上的。每次中菲海警对峙,美方舰机往往在远处“打酱油”,根本不愿与中国正面冲突。

美国在关键时刻的规避行为,充分暴露了他们不愿为一艘破船,去承担与中国冲突的风险。这让菲律宾所谓“靠山”的承诺,显得如此虚伪和靠不住。

更尴尬的是,近日在东盟外长会上,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罕见地公开支持中国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争议的立场。

这些东盟国家对菲律宾的单方面挑衅行为表示不满,他们更担心地区稳定被破坏。这意味着菲律宾不仅没得到外部干预,反而在地区内部陷入了孤立。

破船?成了环保切入点

当军事和外交双双陷入困境,这艘破船的存在本身,又意外地给菲律宾制造了一个新的难题。僵局的持续,使议题的焦点发生了微妙的转移。

“马德雷山号”如今锈迹斑斑,每年泄漏约5000吨生活污水,并倾倒约300吨垃圾。它对海洋环境的破坏,让人触目惊心。

数据显示,仁爱礁的珊瑚覆盖率已从最初的68%锐减至不足12%。这艘所谓的“主权船”,已经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环境污染源”。

中国正巧妙利用这一事实,将议题从单纯的主权争端,拓展到更具国际共识的海洋环保领域。这为中方掌握新的道义高地和区域合作主导权提供了契机。

中方已以此为契机,联合东盟积极推动《南海生态保护公约》的谈判。这无疑将菲律宾置于“主权流氓”和“环境破坏者”的双重尴尬境地。

中国则扮演了负责任的地区治理者角色,将一个棘手问题转化为推动区域合作的有力杠杆,真是一石多鸟。

笔者以为

仁爱礁的这盘棋,虽然还在下,但胜负的天平早已倾斜。那艘锈迹斑斑的登陆舰,如今已不再是菲律宾的“希望”。

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投机主义在绝对的国家实力和严密的法理逻辑面前,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它的最终归宿,或许不是被拖走或解体,而是在历史中留下一个深刻的注脚:任何企图用小聪明挑战大国核心利益的行径,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