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91年12月25日,一个帝国在寒冷的冬日里悄然崩塌。随着苏联国旗缓缓降落,三色旗迎风飘扬,标志着苏联走向了历史终点。但是,苏联的灭亡并非一蹴而就,它是经过多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矛盾激化而最终发生的。在这场历史巨变中,两个关键人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他们之间的斗争不仅影响了苏联的命运,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代俄罗斯的政治格局。那么,两人的关系为何如此复杂,又如何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第一高潮】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苏联的政治舞台逐渐显现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激烈对立。戈尔巴乔夫一方面试图通过改革挽救苏联,而叶利钦则将戈尔巴乔夫视为阻碍前进的绊脚石。两人之间的矛盾不是简单的政治分歧,而是深入到个人层面的互相憎恨。戈尔巴乔夫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叶利钦对他的政治行为就像猫折磨抓到的老鼠般残忍,留下的只是一种羞辱和痛苦。一场谁也没有料到的政治游戏,最终由叶利钦赢得了胜利。

【发展过程】

1985年,叶利钦接受了戈尔巴乔夫的任命,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他迅速展现出改革者的一面,大刀阔斧地整肃腐败,触动了老权贵们的痛点。然而,这种强硬手段逐渐让叶利钦偏离了戈尔巴乔夫的轨道,两人开始在许多问题上产生分歧。1987年,戈尔巴乔夫打断叶利钦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70周年报告上的发言,这让叶利钦意识到,两人的政治理念根本无法调和。戈尔巴乔夫表示,叶利钦打着反腐的旗号损害领导干部的形象,而叶利钦则坚持自己的路,不愿意向戈尔巴乔夫妥协。

【第一低潮】

1988年2月,戈尔巴乔夫开始意识到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然而,他已经错失了最好的解决时机。而叶利钦则利用各种机会摆脱政治困境,凭借卡累利亚州的经济欠发达背景,成为了苏联人民代表大会的候选人。1989年,自由选举的举行让叶利钦获得压倒性支持,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主动联系叶利钦缓和关系,但叶利钦已经对戈尔巴乔夫失去信任,只在全苏人民代表大会上回应他:“大会决定一切。”在东欧剧变的影响下,叶利钦向戈尔巴乔夫摊牌,组织大规模活动,喊出“将多党制写进宪法”的口号。

【第二高潮】

1991年初,戈尔巴乔夫向立陶宛下达最后通牒失败,而叶利钦借此展开了一系列政治攻势。他飞到爱沙尼亚与波罗的海三国协商应对策略,最终导致波罗的海三国离开苏联成为定局。苏联的解体已经不可避免,反对民族分裂浪潮的同时,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在争权斗争中越发激烈。叶利钦在苏联电视台上发表讲话指责戈尔巴乔夫保留现有体制,导致莫斯科街头不断有人要求苏联总统和内阁辞职。当戈尔巴乔夫在俄联邦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上遭到围观群众的高喊辞职,叶利钦乘势要求他公开批准所有命令,让戈尔巴乔夫再也无法说服他人。

【第二低潮】

看似局势平息,实则暗流涌动。戈尔巴乔夫不断陷入更加严重的困境,不少苏联大使馆于12月31日前降下国旗,升起俄罗斯三色旗。面对叶利钦的再三攻击,戈尔巴乔夫开始休养生息,但叶利钦的每一步都推动着苏联走向解体。两人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叶利钦总是步步紧逼,戈尔巴乔夫甚至在公共场合被逼得无言以对。尽管戈尔巴乔夫试图保持总统位置,最后却不得不面对苏联消亡的事实。

【写在最后】

看看两人的政坛人生,戈尔巴乔夫曾是苏联改革的希望,然终被叶利钦用民族主义的力量和政治手段逼到绝境。戈尔巴乔夫的每次尝试,无论是改革还是稳定,都在叶利钦的步步紧逼下化为乌有。如果政治斗争可以像猫抓老鼠般残酷,那么戈尔巴乔夫就是那只不断被羞辱却仍顽强挣扎的老鼠,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叶利钦的攻势看似光辉,但苏联解体留给他的政治遗产并不轻松。现在看来,苏联到底是因为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塌陷的,还是叶利钦“枪打出头鸟”架空了联盟?

【小编想问】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之间复杂的政治斗争,究竟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足导致的,还是叶利钦的肆意妄为切断了苏联的未来?你认为,如果戈尔巴乔夫能够更加果断地解决民族问题,苏联会不会有不同的结局?叶利钦是否手段过于残酷,对苏联的毁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