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与败笔:美以伊12天战争检讨
持续12天的美国以色列与伊朗的战争停火后,当事三方都称赢得胜利,但却不是丧事喜办。事实上是亮点与败笔共存,且影响深远。
首先,以色列的“狮子力量”行动战绩突出,对伊朗的核计划、导弹设施和防空系统都造成了沉重打击,消灭了60多位伊朗的高级将领和核科学家。特别是以色列的空军大显身手,优势高人一等。12天里,执行1200多次作战任务,起飞数百架次,却没有一架损失。展现了强大的空中打击能力。
同时,以色列特工情报网的特种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报道,袭击完成后,以色列高级情报官员向媒体详细介绍了他们是如何协同情报人员和人工智能促成袭击的。并表示特工袭击使伊朗的大部分防空系统陷入瘫痪,也是摩萨德针对伊朗核目标计划的多年工作的顶点。
而以色列的败笔也很明显。一个是防空系统的神话被打破,另一个是以色列的民众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打击。
就防空系统的部署而言,以色列拥有全世界最强大最先进、防空密度最大的防空系统网,除境内的箭式、铁穹和萨德系统外,还得到了地中海美军驱逐舰的支持,堪称天网神盾。尽管以色列拦截了大多数的伊朗导弹,但在伊朗巧妙的战术安排和饱和攻击下,被突破却时有发生。以色列国防部大楼、摩萨德总部等重要目标接连被击中。
防空系统拦截的屡屡失败,导致以色列许多基础设施被毁,民众惶惶不可终日,终于感受了一下家园被毁、惊魂未定的挨炸滋味。大部分民众不是纷纷出逃,就是奔向“哭墙”祈祷。对自傲的以色列民众的心理打击前所未有。
其次,伊朗的导弹报复还击强硬而猛烈,出乎意料之外。瞬间被打醒的伊朗发动了20多轮次的导弹反击,证明了自身军事反击能力,巩固了地区军事强国的地位,并促成了国内上下空前的团结。
以色列的突袭,没有使伊朗民心涣散,威胁神权统治,反而激起了强烈的抵抗精神。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民众反政府游行示威,反而被声势浩大、强硬谴责以色列侵犯主权的抗议活动所代替。
更让以色列没有想到的是,一贯懦弱认怂的伊朗,突然强硬起来,连续的导弹雨彻底打懵了以色列。
特别是作为主要突击力量的导弹战略大获成功。伊朗既有携带1.5吨级战斗部的高超音速导弹,也有老旧但威力强大、射程不低于2000公里的弹道导弹,还有可携带6一7个战斗部的中程导弹。
更重要的是,伊朗在与以色列的对抗中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他们清楚,使用哪个类型的导弹,采用何种战术,可以有效突破以色列的防空导弹系统。
伊朗的损失显而易见。据统计,此次冲突,伊朗共有610人死亡,4746人受伤。防空系统网、核设施和地面导弹部队均受到了严重打击,军事决策层和关键核科研人员遭受重创。此外,在美国和以色列的双重先发制人打击下,伊朗在军事战略上仍然处于被动防御态势。
最后,美国“午夜之锤”行动堪称教科书式的经典战例,却留下了很大的争议与隐患。
此次远程袭击,是美国2001年突袭阿富汗以来,B一2轰炸机飞行时间最长的战斗任务。全程飞行37小时,来回25000多公里。从战争筹划到完成任务回撤,从战略欺骗到战术运用,从跨洲远程投送到各方面的战术协同,都做到了极致精巧。充分展示了美国强大的军事投送能力和先进的武器装备,体现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优势,增强了在国际军事领域的威慑力。
但这一场代价昂贵的(直接开销保守估计5亿美元)奔袭,其效果却存在很大的争议,也留下了后患。
美国参联会主席丹·凯恩表示,行动达成了摧毁伊朗关键核项目的目标,初步判定伊朗三处核设施均遭到极其严重的损毁。但对这一结论,连美国国内都存在明显的争议。
从卫星图像看,福尔多周边仅出现了两个弹着区,且各只有三个散弹坑,这表明轰炸精度未达到预期的“接力洞穿”效果。况且,该设施主山体仅部分受损,未完全炸塌,意味着位于90米深处的离心机有可能仍在正常运转,核设施的核心功能未被彻底摧毁。
反过来说,即使部分核设施表面上受到打击,但伊朗在长期的核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其核心知识体系和人才储备难以被完全摧毁。伊朗仍有可能在未来恢复和继续推进核计划。也就是说,此次打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伊朗的核问题。
备注:图片内容素材来自参考消息网和环球网等!